技术文章
新闻资讯
INFORMATION CENTER
新闻资讯 技术文章 近岸海域 “水质密码” 待解: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方法全解析
近岸海域 “水质密码” 待解: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方法全解析
  • 30次
  • 2025-02-17

  近岸海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不仅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家园,也是人类开展海洋活动的重要区域。然而,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近岸海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污染压力。《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HJ 442.3 - 2020标准为科学、规范地开展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worldyafluorine.com 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提供一系列海洋监测及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服务,并出具权威报告。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的必要性


  近岸海域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一方面,污染的海水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危害,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畸形、死亡,破坏食物链的平衡;富营养化会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使大量海洋生物缺氧死亡。另一方面,人类通过食用海产品等方式与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受污染的水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此外,近岸海域的良好水质对于滨海旅游业、渔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水质恶化将导致这些产业遭受重创。因此,开展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对于保护海洋生态、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频次与项目


  例行水质监测频次一般为每年3次,采样时间安排在3 - 5月、7 - 8月和9 - 11月,两次监测时间间隔原则上为2个月以上。


  必测项目根据GB 3097并依据监测目的确定,同时测定水深、盐度、叶绿素a、实际采样经纬度等;选测项目包括氧化还原电位、硅酸盐、水文和气象参数等。


  每次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针对性选取。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河口及咸淡混合水域水质监测(不包括入海河流入海断面的入海污染物监测),涵盖了容器准备和洗涤、样品采集、前处理、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按HJ 442.1相关要求确定,监测点位布设按HJ 730相关要求执行,数据处理、统计、汇总、审核与报送按HJ 442.2要求执行,水质评价与报告编写按HJ 442.10要求执行。


  1、不同项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各有特点。


  -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样品: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水样需直接采集到样品瓶中,注意防止曝气或残存气体,先采集溶解氧样品。采样后需加入特定试剂固定,并充分混匀,根据条件确定分析时间。


  - pH样品:用少量水样荡洗水样瓶后充满,待温度接近室温时测定,若加氯化汞溶液固定可保存24h。


  - 油类样品:应用单层抛浮式采水器固定样品瓶在水体中直接灌装,采样后立即提出水面现场萃取,容器不应预先用海水冲洗。


  - 营养盐样品:尽量采用一次性合格样品瓶,采样前需按要求清洗,采样时避免污染,采样后及时处理和保存。


  2、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多样,如透明度采用透明圆盘法(GB 17378.4 - 2007),水色采用比色法(GB 17378.4 - 2007),溶解氧可采用碘量法(GB 17378.4 - 2007)、碘量滴定法(GB/T 12763.4 - 2007)等,不同方法有各自的检出限、测定下限和检测范围。


  3、质量控制


  通过容器检查、现场空白、现场平行、实验平行、加标回收、标样控制、留样复测等多种质控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